梅毒流行病学与感染抵抗性研究在线发表

来源: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发布时间:2013-08-13浏览次数:10

        2013年7月9日,传染病学SCI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在线发表由杨森教授领衔的安徽医科大学皮肤性病学团队关于梅毒流行病学及梅毒感染抵抗性回顾性研究成果。

        本论文的第一作者为该所高金平博士生,通讯作者为杨森教授。

        (syphilis),俗称“花柳病”,是由苍白螺旋体感染人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经典性的性传播疾病,早期侵犯生殖器和皮肤,晚期侵犯全身各器官,产生多种多样的症状和体征。梅毒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可通过胎盘传给下一代而发生胎传梅毒。临床上可表现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和潜伏梅毒。据权威数据显示,梅毒在全球范围内流行,1999年据WHO估计新发梅毒病例1200万例,其中90%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梅毒的发病情况总体呈明显增多趋势。

        在该研究中,安徽医科大学皮肤性病学课题组对1999年至2012年近14年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性病门诊诊疗中心共检测出17211梅毒患资料进行了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探讨了合肥地区梅毒的流行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证实,近14年来,合肥地区梅毒患病率约增高5倍,从1999年的6.1%升高至2011年的30%,提示合肥地区梅毒流行呈增长趋势。而且,研究表明,近5年来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患病率。进一步研究发现,处于性活跃期的20-29岁年龄段个体患病率明显升高。

        研究还发现, 2009年至2011年收集的2954例梅毒患者年龄集中在20-50岁之间,且文化程度较低,自我保护意识差导致大部分(66%)个体就诊时诊断为潜伏期梅毒。该研究结果对于制定合肥地区性传播疾病的干预策略,以及梅毒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临床实践中,鉴于梅毒传播的特殊性,首诊医生会建议确诊梅毒个体的性伴进行梅毒筛查,以早期发现梅毒患者性伴中的梅毒患者或潜伏期患者,从而有效控制梅毒的传播。在该研究中,安徽医科大学皮肤性病学课题组选择535例早期梅毒个体作为先证者,在证实其与性伴性接触时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定期监测其性伴血清学实验以及临床检查。经过长期随访,发现其中61.7%的个体患病,而38.3%接触具有传染性的患者后并未患病。该研究结果提示,由于遗传与免疫背景的不同,不同个体可能存在梅毒感染抵抗力差异。该结果对于深入研究影响梅毒感染的因素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据悉,安徽医科大学遗传学团队正在对梅毒感染个体差异进行遗传学深入研究,以期鉴定有效控制梅毒感染的遗传因素,从而指导梅毒治疗的特异性药物研发。(供稿:高金平)

 

        原文信息:Increasing trend of syphilis and infection resistance: a retrospective study. Int J Infect Dis. 2013 Jul 9. S1201-9712(13)00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