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2日,安徽医科大学张学军教授与中科院陈润生院士组以及中日友好医院崔勇教授等在北京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会议室进行了先期合作课题总结及新课题计划讨论会。
首先由安徽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刘璐汇报正在进行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易感基因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图1)。中科院陈润生院士听完学生的汇报,提出了数点建议(图2)。安徽医科大学张学军教授亦赞同陈院士的观点(图3),不能丢了自身的遗传特色,让其多向中科院各位老师请教,尽快完成实验技术路线的整改,并借助中科院的实验平台完成课题。中日友好医院崔勇教授指出关于变异位点的功能学研究本团队仍然在探索阶段(图4),走出第一步实属不易,希望学生可以不畏困难,多向经验丰富的各位老师请教,形成多课题组多学科的无缝衔接,加快解决科研问题的步伐。
图1博士生刘璐汇报课题
图2中科院陈润生院士点评
图3安徽医科大学张学军教授点评
图4中日友好医院崔勇教授点评
紧接着,由中科院的范珍博士展示其在SLE非编码变异中的研究成果(图5),该课题也是双方课题组间的首次合作。其着重介绍了如何验证SNP变异与基因功能改变的关系以及影响机制。张学军教授听后指出,这正是本团队需要加强的科研思维和技术实现难点,各课题组自身优势的差异,也是促进多课题组相互学习借鉴的基石。
图5范珍博士汇报课题
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在国内首先建立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遗传学研究平台,通过GWAS、外显子测序和靶向捕获测序等方法鉴定银屑病、白癜风、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应性皮炎、麻风等多种复杂疾病的遗传易感位点,鉴定毛发上皮瘤、遗传少毛症、掌跖角化症、逆向性痤疮、汗孔角化症致病基因,为皮肤病精准医疗奠定基础。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陈润生院士课题组主要致力于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并结合实验室多年积累的RNA组学技术,深入开展在肿瘤发生、发展以及干细胞重编程过程中长非编码RNA的系统发现和功能机制研究;非编码RNA数据库(NONCODE)、非编码RNA与各种生物大分子(DNA、RNA及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NPInter)以及其它专家数据库的构建与升级;非编码调控区域变异与疾病的关联研究,以及多组学数据的整合分析。
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将紧密合作,积极发挥各自优势,解决科研难题,加快实现银屑病、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精准预防、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撰稿:刘璐、朱才红)